第6版:卫士?论坛
  版面导航
·  以数智创新服务,但不止于服务
·  创新“三化”举措 提升台州交警新质战斗力
  上一版 上一篇
  下一版 下一篇
【字号    返回主页
创新“三化”举措 提升台州交警新质战斗力

■王辛微

为深入贯彻落实全国、全省公安工作会议、公安交管工作会议精神,今年以来,台州市公安局交通警察局细致谋划部署交通信号智能化、隔离设施标准化、标志标识精简化等品质交通“三化”提升行动,推进城市交通管理现代化改革,不断完善“专业+机制+大数据”新型警务运行模式,提升公安交管新质战斗力,努力做“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忠实践行者、交通安全的有力推动者、服务群众的模范实践者。截至目前,台州市交通健康指数位列全国第3、全省第2,城市整体通行效率提升7%,治理涉及拥堵民情热点59处。

以三个“提”推动交通信号智能化台州交警树立道路交通平峰期“最多停一次”理念,全力打好信号保障、能级提升、创新举措组合拳,让车流跟着信号走、信号随着车流变,努力实现城区道路“平峰畅行、右转不停、夜间少停”目标。

一是推动“拥堵点”提升优化。深入研究易堵路段点段,对105个“E/F”级路口逐个分析评估,按照“一点一策”标准制定工作方案,逐步缓解大流量路口拥堵问题。特别对机场路等拥堵特征明显的路段,创新增设“可变车道”,配套做好警情盯办、事故快处等工作,有效缓解高峰期单方向车道排队等候的现象。截至目前,全市“E/F”级路口减少30个,下降29%。

二是推动“绿波带”提档升级。紧密结合高水平交通建设,进一步扩大绿波覆盖范围,全面梳理有条件设置绿波控制的路段,结合路段流量特征,协调优化上下游信号,综合采取协调控制双向绿波、短距离组团成网等方式,最大限度减少过往车辆停车次数。截至目前,全市建设“绿波带”181条504公里,增设可变车道48条。

三是明确“信号灯”提质增效。紧盯群众通行“无效等待”时间,深化交通信号智能动态管控,按照“统筹安全、能改则改”原则,在全市取消387个右转弯方向信号,设置339处夜间黄闪信号。特别是夜间通行方面,创新“小周期”管理模式,对不适用黄闪信号的路口,通过降周期、降相位,提高红绿灯轮转效率,为夜半归家的群众提供更舒心的通行环境。以三个“全”推动隔离设施标准化

台州交警坚持“像绣花一样精细”的城市管理理念,围绕群众出行体验感,深入推进交通隔离设施优化改造,做到“有感服务、无感管理”。

一是制定全要素标准。根据《城市道路交通隔离护栏设施指南》GA/T1567-2019等相关标准,结合台州实际,迭代升级设施标准,梳理一般交通隔离设施、中央隔离设施和机非隔离设施等3类13项原则,优化严重妨碍通行、存在安全隐患和影响城市美观的隔离设施,为全市科学规范调整交通隔离设施提供遵循。

二是做好全方位优化。对隔离护栏、隔离柱开展全量排查,有机结合路段流量、守法率、安全系数,按照调整优化原则分批稳步推进、批次优化,切实消除交通设施过多、过密带给群众的压抑感。截至目前,全市共拆除48.8公里隔离护栏、5000余根隔离柱,用至城郊、农村等道路基础设施较为薄弱的地区。

三是完善全周期机制。为防止设施拆除后衍生违法停车等行为,加强临时秩序管理,健全路段动态评估机制,实时监测违法、事故等情况,推动群众依法文明出行。截至目前,对16条已优化路段开展动态评估,总体运行情况较好,10条路段交通违法、事故警情下降。

以三个“多”推动标志标识精简化

台州交警按照“精细、简洁、统一”原则,规范城市道路交通标志设置标准和式样,率先对市区交通标志实施改造,确保交通环境有“质”的提升。

一是多维度排查清底。以属地交警大队为单位,在市区开展“地毯式”大排查,系统梳理存在遮挡视线、失去效用、侵占道路空间、重复设置等情况的道路交通标志标识,按照“一点一案”标准统一记录在册。

二是多措施治理提升。按照“轻重缓急、先难后易”原则,开展标志标识整改提升工作,重点关注损毁、实效和短距离重复出现的标志标识,试点尝试“组合式”标牌,有序推进多杆合一、标志整合。坚持示范先行,打造交通标志标识“精简化”样板路段,为全面推行提供可靠支撑。截至目前,市区优化标志标线695处,打造云溪路、富民路等精品示范路15条。

三是多渠道互动反馈。在通过“两微一抖”、交通广播等渠道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创新“邀您来找茬”系列活动,有效构建“群众参与—专家评估—科学决策”的工作闭环,推动改革成果更加可知可感可及,共2.1万名群众主动参与。

(作者系台州市公安局交通警察局党委书记、局长)

平安时报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建立镜像或复制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