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胡伊琳
沈靓,绍兴市公安局柯桥区分局刑事犯罪侦查大队技术室警务技术一级主管,从警17年,荣立三等功2次,获嘉奖3次。作为法医团队负责人,他让1400多具尸体“开口说话”,又让CT机学会“隔空验尸”。5月14日,他研发的“掌上识毒”快检仪在第12届中国国际警用装备博览会惊艳亮相,为传统法医工作插上科技的翅膀。
初心如炬:用韧心执守完成蜕变初见沈靓时,很难将这个身形魁梧的汉子与法医形象联系起来。他粗壮的手臂上隐约可见健身的肌肉线条,可当他戴上橡胶手套,拿起解剖器械,瞬间沉稳如老匠人。
被问及选择法医的初衷时,他翻开手机里电视剧《大宋提刑官》剧照笑着说:“当年可被宋慈‘骗’惨了,真实工作远比影视剧沉重。”
时间回拨到2008年,刚从西安交通大学法医学院毕业的沈靓第一次出现场。那是一起溺水案,尸体泡了3天,打捞上来时已经高度腐败。薄口罩形同虚设,沈靓刚掀开裹尸布,一股刺鼻气味猛地冲上来,他忍不住呕吐起来。片刻调整后,他重新拿起解剖刀,虽然止不住地紧张,但坚持完成了工作。通过细致的检验和调查,警方最终确认无名流浪者的身份,让其得以魂归故里。面对家属颤抖着的一句“谢谢”,那一刻,这个吐得脸色发青的新手法医,完成了从“学生”到“尸语者”的蜕变。创新突破:用科技搭建理解之桥
沈靓在法医工作中发现最难的不是技术攻关,而是说服家属。2022年的一起非正常死亡事件中,家属因想保留完整的遗体而反对解剖,警方只能依靠外部伤痕艰难推断。“那一刻我意识到,对遗体的尊重与技术突破从来不是单选题。”沈靓说。
由此,柯桥区虚拟解剖中心应运而生。但要将虚拟解剖技术从概念引入现实,落地过程远非简单的设备购置与安装。场地之困、人才之艰、协调之难,面对多重挑战,沈靓从零开始。虚拟解剖阅片标准没有先例可循,他就带着团队一帧帧比对3000多组CT影像与传统解剖数据,一步步建立完整的阅片标准体系;法医精于解剖,却缺乏系统的医学影像解读能力,他就组织团队外派学习、邀请影像学专家授课;大型CT方舱的落地涉及多个部门,他多次上门沟通、出方案,寻找融合的平衡点……
2023年9月,随着柯桥区虚拟解剖中心正式启用,这个难题终于被破解。在一起家中楼梯口死亡案中,面对死者家属“入棺后不可移动”的坚持,沈靓三次登门协商,最终以“零接触”方案破冰——扫描仪隔着纸棺工作。仅用40分钟,就锁定死因是在楼梯上失足摔跌所致的颅脑损伤。“不用开刀也能知道真相,父亲原来是这样走的……”家属红着眼眶喃喃自语,让这项技术有了温度。
截至目前,柯桥区虚拟解剖中心已完成156例检验,显著提升非正常死亡事件处置效率和准确性。这项技术不仅为法医工作提供科学支撑,还实现多方共赢,满足家属情感需求,维护死者尊严。
科技赋能:用快检技术追寻真相在同事眼中,沈靓是个“技术偏执狂”。当传统技术遇到瓶颈时,他一直用科技的力量为法医工作开辟新天地。他常说,技术是冰冷的,但其应用的终极目标——还原真相、守护公正,始终是温暖而崇高的。
2019年的一起焚尸案,是沈靓技术创新的转折点。面对焦黑的尸体,传统方法无法快速确定“生前烧死”与“死后焚尸”的关键证据。当血液检材送往实验室加急,耗时近一天才传回毒检报告时,嫌疑人早已逃跑。“必须让技术跑赢犯罪!”这个信念,催生全国首创的“掌上识毒”快检仪——将需72小时的实验室流程压缩至2小时,精度达到国家标准。
沈靓将拉曼光谱技术应用于毒物检测的灵感来源于一次食品安全检测培训会,历时一年终成正果。他研发的拉曼光谱快检系统,通过构建“现场快筛+实验室复检”实现“全、快、准”,达到“黄金24小时”处置的目的。
这位“细节控”也有柔软时刻。出现场遇到家属情绪崩溃,他会默默递上一杯水;给警校学生上课时,他总强调“要像对待亲人一样对待遗体”。他办公桌抽屉里珍藏着一沓案件家属送的明信片,最新那张写着“谢谢你让我父亲走得明白”。
问沈靓对法医职业有过动摇吗?答案是有过。动摇是人之常情,但每一次克服动摇,都让他的信念更加坚定。他说,这份工作带来的价值感和使命感,远大于困难,每一次揭示真相,都是他最大的动力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