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 者 曹丹晨
通讯员 胡伊琳 周晨卉 章艺锏
从20世纪90年代乡干部手捧笔记本走村串户记录民情,到如今“民情日记”成为嵊州市的一张金名片,再到创新推出的“平安共治体”建设,嵊州公安围绕“化解矛盾风险、维护社会稳定”目标,在时代变迁中不断探索社会治理新路径,织就了一张严密的矛盾预防化解网络。
一本笔记是一座桥梁
20世纪90年代,在嵊州市雅璜乡的山村里,乡干部们手握笔记本,走村串户,将村民的点滴小事悉数记录下来。这份最早的“民情日记”,如同一座桥梁,连接着干部与群众的心。而今,“民情日记”已在嵊州遍地开花,其覆盖面从村庄向企业、社区全面延伸。
矛盾纠纷排查是化解的先手棋。嵊州公安秉持“预防在先,发现在早,处置在小”原则,积极践行“民情日记”机制,不断畅通民意渠道。在嵊州各警务站(室),各具特色的“民情议事长廊”“民情茶座室”等对话群众空间成为他们直言不讳、畅所欲言的场所。而信箱、留言簿等传统渠道,加上“协同治理”平台的线上汇总,确保每一条民情民意都能被及时收集和处理。
数据的背后是民生的温度。2024年以来,嵊州市登记在册的重复类等重要警情538起,反馈率、办结率均达到100%。每一件小事得到重视、每一次民声被认真倾听,这不仅是数字的积累,更是对“民情日记”的生动诠释和社会和谐稳定的坚实基础。
每位党员都有一个“新身份”在嵊州市黄泽镇家园村,69岁的老党员陈大爷像往常一样行走在墙弄间,清扫垃圾、走访农户、了解民情民意,助力解决村民急难愁盼问题。在家园村,每名党员都包干一条墙弄,他们都有另一个身份——“平安共治体”成员。(下转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