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版:平安人物
  版面导航
  上一版 上一篇
  下一版 下一篇
【字号    返回主页
朱利鹏:创新沃土上的“知产守护者”

■通讯员 陆娟

在嘉兴南湖,创新活力如春潮涌动。这里的企业家们有一个共同的“贴心人”——嘉兴市公安局南湖区分局知识产权犯罪侦查大队大队长朱利鹏。这名“80后”民警用智慧和汗水,为这片创业热土筑起一道坚实的法治屏障。

“铁拳”守护,办的是案子,稳的是人心

虽然才38岁,但朱利鹏的干练沉稳,让企业老板们觉得把知识产权保护这副“担”交给他,心里特别踏实。

“侵犯知识产权,偷的不是东西,是企业的命根子。”朱利鹏的话掷地有声。2012年入警的他,见过太多企业被侵权后的无奈。

2024年初,一块“硬骨头”摆在面前。果麦文化报警,称罗翔新书《法律的悖论》刚上市,盗版就铺天盖地,正版销量直线下滑。

案子棘手,盗版商身份是假的,资金流向复杂,仓库隐秘。朱利鹏来了劲:“正好试试我们‘南湖利剑’的锋芒!”他带领的团队个个是专家:有追踪高手,有法律专家,还有数据达人。

团队一头扎进海量数据,白天分析资金流,晚上研判销售网,通宵达旦是家常便饭。他们从可疑网店入手,摸清一个跨越多省的黑产链。

收网时机成熟,南湖警方组织警力奔赴4省6地开展统一行动,5家地下印刷厂被端,9个仓库被查,7个销售窝点被捣毁,扣押盗版书20多万册。此案被列为国家级督办案件,震慑整个盗版生态。

从假冒刀具到盗版微短剧,朱利鹏的拳头砸向各个侵权角落。2023年以来,他带领团队破获省部督案件6起,挽回经济损失超过2亿元。

“匠心”织网,从单打独斗到协同共治

案件破得多了,朱利鹏也有了新焦虑:“光靠公安‘抓抓抓’就像打地鼠,得换个更治本的法子。”一个念头在他心里清晰起来:必须把大家的力量拧成一股绳。

说干就干。他成了“协调专家”,频繁穿梭于各个部门,市场监管局、法院、检察院……他一家家跑,一遍遍讲共建保护体系的重要性。那些日子,他办公室的灯总是亮到深夜,不是在研究职责流程,就是在打磨实施方案。

功夫不负有心人。全国首个知识产权保护共治中心在嘉兴南湖落地。这个中心就像“知识产权医院”,企业遇到麻烦,这里“挂一个号”,8个部门协同“会诊”,一站式搞定。

果麦文化再次受益。2025年初,他们发现《曹操》等书籍被盗版,仓库在江苏。通过共治中心,嘉兴南湖警方联动江苏警方,市场监管同步固定证据,法院提前指导,很快将犯罪嫌疑人抓获。

朱利鹏想得更细:“大企业能来中心,小微企业怎么办?”于是,11个知产联勤警务站建到企业“家门口”。他还推行“一警一企一方案”,为341家重点企业配备专属“知产警官”。

从“单打独斗”到“协同作战”,朱利鹏用“匠心”编织一张严密的“保护网”。

“智慧”赋能,让数据跑在风险前面在构建共治体系时,朱利鹏又发现新问题:很多案件即便破了,企业的损失也已造成,如何变“事后打击”为“事前预警”?

“要让数据说话,让守护跑在风险前面。”朱利鹏瞄准数字化改革新赛道,牵头组建研发小组,打造“一网三端”知识产权共治驾驶舱。为实现“侵权线索自动预警”功能,他对着3年案件数据反复比对,经常熬夜研究。最终,预警模型成功上线。

现在,驾驶舱成为南湖知产保护的“智慧大脑”,企业可实时查看风险提示,民警响应速度从“天”缩短到“小时”。自2024年上线,驾驶舱已化解风险225个,下架侵权链接2800多条,挽回潜在损失超500万元。

最让朱利鹏自豪的是法治环境的“磁场效应”,良好的保护生态成为南湖的招商名片,果麦文化把子公司落在南湖,株洲钻石、360集团等企业慕名而来,带动投资3亿元。

“破获一起案件,引进一批企业,带动一片产业”,这样的“法治引商”模式成为浙江知识产权保护的“金字招牌”。

红船旁,创新潮涌。朱利鹏用“匠心”织密共治网络,用智慧点燃数治引擎。正如他常说的:“创新之火不熄,我们的守护就永不落幕。”在南湖这片创新沃土上,法治的阳光正滋养着创新的种子,使它们茁壮成长,生机盎然。

朱利鹏(图中)团队合影

平安时报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建立镜像或复制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