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版:绿洲
  版面导航
  上一版 上一篇
  下一版 下一篇
【字号    返回主页
一颗长安的荔枝
——梦回盛唐版“极限挑战”

■徐卉婷

有人说,书荒的时候,你可以选择马伯庸。2024年,我在海宁鹃湖边的静安书房,花了两个上午的时间,跟着马伯庸在盛唐时的岭南与长安之间往返数次,急李善德所急,感李善德所感。盛唐、官场,两者都极为宏观,马伯庸却用一颗小小的荔枝为引,一手勾画大唐盛世下的风云诡谲,一手映照当代职场的诸多现实。10年着手准备,11个小时一气呵成,其深厚底蕴和畅快淋漓全部跃然纸上。

虚构的场景,真实的体验。作为一部历史小说,令人屏息的细节让人完全沉浸其中。从岭南到长安的驿道里程,到水陆转运的节点,再到里面夹带“舆图”,无不显露出作者“一骑红尘妃子笑”的考据功夫。当李善德计算“荔枝三日味变,五日香变”时,我们几乎能闻到岭南佳果在快马加鞭中逐渐消散的甜香。这种近乎偏执的真实感,让虚构的故事有了青铜般的厚重质地。

犹如开启了2倍速的故事进程,如驿马递送般疾驰。从“这个差遣是要人命的”的危机开场,到“就算失败,我也想知道自己倒在距离终点多远的地方”的绝境突围,主人公在七十二时辰内完成了一场跨越五千里的“生死时速”。每个章节都是新的关卡,每处驿站都有意想不到的变数,读者如同置身于盛唐版的“极限挑战”。

马伯庸的高明之处还在于张弛有度的节奏把握。命悬一线的窒息感中,幽默与温情就像两味调和剂穿插自如。当李善德与胡商苏谅用“波斯金币在陶罐里叮当作响”时,我们看到利益算计下的温暖微光;当老吏杜甫说出“你我虽然身份悬殊,但都是被生活摔打过”时,官场倾轧中绽放出人性的高光。而那只总在李善德案头打盹的狸猫,更是以“懒洋洋地甩了甩尾巴,仿佛对主人的焦头烂额不屑一顾”的姿态,为紧张的故事增添一抹鲜活的生活气息。

还有那滴贯穿全书的墨点,从文书上的瑕疵演变为命运的隐喻。正如李善德所悟:“有些污点是洗不掉的,它们会跟着你一辈子,但你可以决定让它成为勋章还是耻辱。”这个意象最终在“墨色渗入宣纸,化作半朵梅花”的描写中完成升华,道出了所有小人物对抗时代的悲壮美学。

去读《长安的荔枝》吧!你会看见一匹快马在盛唐的驿道上绝尘而去,蹄声如雷,身后扬起的是小人物的不甘与倔强;你会听见岭南的荔枝在竹筒里轻轻摇晃,那甜蜜的芬芳里藏着多少算计与温情;你会触摸到那滴晕开的墨点,它不只是文书的瑕疵,更是一个微末官吏与命运对抗的印记。

你会遇见李善德,这个被官场倾轧却仍挺直脊梁的小人物,他的每一步挣扎都让你想起自己生命中的某个瞬间;你会记住那只慵懒的狸猫,它趴在案头打盹的姿态,像极了生活里那些不经意的温柔;你会被阿僮那句朴素的“郎君去哪,我便去哪”击中,原来最深的忠诚,从来不需要华丽的誓言。

你会惊叹于马伯庸笔下那个真实得令人窒息的盛唐,连一粒尘埃都带着历史的分量;你会沉醉于这场五千里的生死速递,每个转折都让你屏住呼吸;你会在这个充满算计的故事里,意外触摸到人性最柔软的部分。

当最后一页合上,那滴墨终将化作你心上的半朵梅花——不完美,却美得惊心动魄。

平安时报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建立镜像或复制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