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丁晓飞 项丹阳
汪洪波,1982年生,中共党员,大学本科学历,临海市公安局交警大队头门港新区中队中队长,曾获“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公务员”称号,荣记个人三等功2次,获嘉奖多次。
初来乍到,勇挑重担绘蓝图
3年前,他第一次来到临海最东面的交警中队——头门港新区交警中队任职。第一个月就遇上了台州湾经济技术开发区揭牌,对中队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真正的强者,不是流泪的人,而是含泪奔跑的人。”汪洪波没有丝毫退缩,带着队员们一路向东,服务新区。在中队内部,他把好的习惯固化,如早会“五”学习;在中队外部,他早出晚归奔走在马路上,随身携带的笔记本上记满数据与想法,很快制订出一套交通改善方案,绘就清晰蓝图。
汪洪波调整中队勤务,管理成效明显,经开区亡人事故呈断崖式下降。2023年2月开始,他对接经开区的信号灯及监控补缺工作;6月将24个红绿灯路口的资料整理完毕,重启验收程序,让原本在2018年就应实现的电警抓拍项目真正落地;2024年6月,这24个路口电警执法上线。借全市电警项目总体推进的契机,另外32个无电警的红绿灯路口也安装完毕,580个摄像头全域上线,经开区实现现有红绿灯路口电警全覆盖,结束了经开区7年来无电警的历史。
2024年6月10日开始,头门港大桥结束了长达9年的管控,每月6万辆次(开放的次月最高峰10万辆次)工程运输车没日没夜地穿梭,给头门港新区交警中队造成很大压力。在汪洪波的努力下,近10公里的桥面上19个违停监控(新增监控点位28个)及2套测速设备得到完善,交通管理有了进一步提升。
白沙湾音乐节成功举办,临海首个在国道线“Z”字形斑马线路口改造,上盘镇亮化8.3公里带路,都验证了汪洪波带领下的头门港新区交警中队在奋发向上。
创新管理,精细治理促提升
为从根本上改善辖区交通,汪洪波不断探索创新管理模式,引入智能交通系统,通过大数据分析优化信号灯配时,缓解拥堵。
夏天,烈日炎炎,汪洪波站在滚烫的头门港跨海大桥上,汗水不停流淌,模糊了双眼,他却始终紧盯交通状况。头门港大桥对外开放后,违规垂钓行为屡禁不止。大桥是双向2车道,各种小轿车、电瓶车停在硬路肩,“海钓”人员在硬路肩上放线钓鱼。这不仅给大货车通行造成困难,也对“海钓”人员的安全造成威胁。
为此,汪洪波争取台州湾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的支持,一方面加强联合巡查,另一方面在大桥两侧加装防护栏,维护大桥安全秩序。为了杜绝“海钓”现象,他带领中队引入无人机和先进监控设备,通过定点和流动相结合的方式对大桥进行24小时不间断监管。现在,中队只要一名警力就能在监控室实时掌控路面情况,及时对途经大桥的车辆进行管控。对于桥面违法停车,这套设备还可以对车牌号进行读取后播报,提醒驾驶员尽快驶离,对遮挡号牌、违停等违法行为进行依法查处,对严重影响道路通行的车辆强制拖移,有效震慑了“海钓”人员。
言传身教,凝聚团队铸力量
作为中队长,汪洪波深知团队的力量。他以身作则,无论是日常执勤还是紧急任务,总是冲在最前面。在工作中,他注重对队员的培养,定期组织业务培训,分享执法经验与技巧。
近年来,头门港成了旅游新宠和网红打卡地,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夜骑。仅白沙湾公园,工作日夜骑车辆每天达到200多辆,周末就更多了。夜骑车辆普遍缺少安全防护,人员也缺乏交通安全意识。在汪洪波的带领下,中队警力每日19时至21时持续定点喊话宣传,周末则集中开展“以案说教”活动,分发反光膜,贴在自行车尾部提升夜骑队伍的安全意识。
汪洪波还关注环卫工人群体。他们忙碌的黎明和黄昏时段,正是警力紧张时,爆闪灯和喊话器刚好可以弥补这两个时段的警力缺位。他想到将环卫工人从宣传对象转换为交通宣传员,一旦感应到有车辆和行人靠近,爆闪灯和喊话器就会工作,提醒避让。想法一出,他立马行动,带领中队联合当地政府和环卫公司推出“一路宣防、‘卫’你平安”行动,给每一辆环卫车和洒水车都安装了爆闪灯和喊话器。他还联系企业定制一批会发光的头盔,送给环卫工人,受到一致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