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蒋琪琦 吴金琳
江山市贺村镇诗坊村的十字路口,最近发生了不小的变化:新划的彩色防滑标线十分醒目,智能速度反馈屏实时显示车辆时速,夜间亮起的中杆灯将整个路口照得通明……“以前这里货车多、视线差,过马路总提心吊胆,现在连孩子们都能自己安全过马路了。”每天接送孙子上下学都会经过路口的王大爷感叹。
长效治理:构建现代交通治理新格局诗坊村路口的蝶变始于一场精准的“交通体检”。江山交警对近3年全市交通事故进行研判,发现国省道与村道交叉口事故占比近20%,视线遮挡、车速过快、机非混行是主要原因。于是,交警部门联合交通运输局在诗坊村路口增设中杆照明灯,布设66个TPU分道体构建物理隔离带,利用高精度雷达配合速度反馈屏实现超速预警,对外侧空间进行硬化,创新采用三倍反光强度的双组分反光涂料施划“车让人”标线。渐变式彩色标线如同游动的“锦鲤”,200米外即能通过视觉差达到让车辆自然减速效果。
“这不是简单的工程叠加,而是安全要素的系统集成。”江山市公安局党委委员、交警大队长毛小华说,2024年度累计排查整改公路安全隐患684处,同步完善“隐患发现—评估论证—工程治理—效果跟踪”的全链条机制,确保每年开展路口点位治理,每个点位改造都经得起时间检验。
全域推进:标准化改造筑牢生命防线不止诗坊村,205国道坛石镇路段,41处非灯控路口正在加紧安装减速带;观市线市上村路口,施工人员正在安装柔性警示柱;319省道碗窑乡下源口路口,对路边可能遮挡视线的行道树进行修剪,并设置机非隔离,夜间护栏自动亮起的导流灯带,成为照亮回家路的“平安灯塔”。
截至目前,江山交警已牵头完成8处高危路口改造,创新形成路口“五秒减速”标准体系:一套感知设备、一组物理隔离设施、一批警示提示标志、一处彩色防滑高亮度双组分标线、一段80米通透视线。统计显示,改造后的路口平均事故率下降13%,群众满意度达98%。更值得一提的是,这种“花小钱办大事”的微改造模式,单点投资仅为传统立交工程的三分之一,却实现了安全效益的几何级增长。
共治共享:交通安全意识深耕人心“左手开右门、右手开左门,使用(离车门)远手开门,能有效减少视野盲区。”在江山市交通安全教育基地,民警吴淑清通过真实案例向工人们普及交通安全知识。参观者亲身体验未使用安全带、酒驾醉驾、超速行驶等违法行为的严重后果。沉浸式宣教,也是江山全域交通安全素养提升计划的创新举措之一。
江山交警还联合属地派出所、医院、学校,打造渗透式宣教网络:创作方言道情《戴好头盔保平安》;为中小学生定制模拟场景交通安全课;在重点乡镇、企业推行“荧光行动”。
今年以来,江山交警已开展“百社千村”巡回宣讲170场,发放定制反光手环5000余只,反光背心1.5万余件,推动全市头盔规范佩戴率从61%提升至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