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吴颖嫣
在大家传统的印象中,劳模或穿梭于轰鸣的机器之间,或躬耕于广袤的田野。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劳模的形象也在不断地丰富和更新,比如坚守在研发一线的技术人员,以智慧和勇气攻克难关,推动民生改革的车轮滚滚向前。
圆脸平头,鼻梁上架着一副厚厚的眼镜,他叫廖昊,毕业于湖南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应用专业,现为海宁市公安局审批服务科科长。自2002年从警以来,他发挥自身特长,自主研发40余个软件,参与主持20余项大型项目建设及公安改革,2024年荣获“浙江省劳动模范”称号。
回忆起刚进入海宁市公安局的场景,廖昊印象深刻。“当时海宁公安信息化工作刚刚起步,我有幸参与了天网工程第一代的建设,当时在全省属于领先水平。之后在我们建立的雏形之上全省推广,取得了不错的成效。”芳华流转,年轻时的那份自豪感仍能在如今的眼神里寻得。也正是这份成就感,让他认识到公安改革的重要性。
“工作22年,我几乎没有离开过‘改革’两个字,不论大改革还是小改革,出发点和落脚点都应该是在为人民服务上。”在廖昊看来,改革从来不是一个人、一个工程、一个阶段,而是一个复杂而持续的过程,它涉及多个层面和多方共同努力。
2022年,廖昊和他的团队以群众需求为导向,推动了“一窗通拍”系统的建设,并在全省推广。该系统整合了驾驶证、出入境证、身份证等多种证件照片的需求,实现了公安内部到政府部门的延伸应用,极大地方便了群众和提高了工作效率。
“技术是改革的必要组成部分,但最难的还在于体制和机制的改革,这需要跨部门的协同和配合。”廖昊强调,改革不仅要满足群众的需求,还要考虑到工作人员的便利性,实现双赢。
如今,“一窗通拍”实现了全域应用,让居民一次拍照,跨部门201项业务都可以通用。该应用也获得全国公安基层技术革新大赛一等奖。
为了抓好公安政务服务标准化、便捷化工作,廖昊带领团队组织开展全市窗口人员能力竞赛,推动窗口人员素质提升;开设“潮窗小灵通”服务宣传,向群众播报政务服务新政;开展假期学生办证专场活动,针对学生群体的特殊需求,在“周六预约办”的基础上,开设寒假和暑假“专场办”,为假期有出行需求的学生提供一站式便捷服务,包括身份证、护照等证件的办理与咨询,共开展假期学生办证专场活动6
场次,服务学生3600余人次。浙江卫视、《平安时报》等媒体先后报道。
开通服务专车。在全市重点商圈、工业园区等场景启用“流动政务服务车”,实现35项政务事项的移动式服务,根据企业办证需求,开展助企专项服务,累计办理业务约3000件,接待群众咨询6000余人次。
推出超预期提醒服务。往常群众办证的时候,需要自己留意其他证件是不是要到期了,现在只要在取号的时候刷一下身份证,其他快到期的证件就会跳出来。窗口工作人员就会主动提醒群众,是不是要同步办理驾驶证、从业资格证、护照等其他的证件,让群众“高效办成一件事”。目前已惠及群众4100余人次。
“现在办证件真方便呀!原以为今天没带身份证白跑了,没想到直接在手机上出示一下身份证的电子证照就能办理业务了!”日前,在海宁政务服务大厅内,申领杭海城铁老年卡的市民李先生为便捷贴心的服务连声称赞。
“这是我们今年6月推出的‘免证通办’应用,可为群众提供包括证件照片、身份证、户口簿、营业执照、社保信息、居住登记信息等高频电子证件的使用。”廖昊介绍,海宁公安以试点全省身份证电子证照应用为契机,在全省率先构建“免证通办”服务新体系,并推出首台证照自助机。依托数据归集,将15个部门、252个事项涉及的32种证照共享,实现证照从“群众自证”到“数据查证”,从“纸质证明”到“电子证照”的转变,生动体现了“高效办成一件事”的服务理念。
群众的需求在哪里,改革的触角就延伸到哪里。在一次次数字化改革中,廖昊始终带着团队奔跑在一线,孜孜以求,诠释着“藏蓝”担当。甘当奉献者,勇当创新者,这也是他身上所展现的新时代劳模精神。
廖昊(图左)帮助群众办理业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