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版:头版要闻
  版面导航
·  穿警服的“特派员”架起“千里共富桥”(三) 一块原生态腊肉,润了舌尖、旺了乡村
·  嵊州民警商朝阳荣登“中国好人榜”
·  图片新闻
·  用好“三张表单”构建“三大场景”台州“数智”赋能全警基础练兵
  上一版 上一篇
  下一版 下一篇
【字号    返回主页
穿警服的“特派员”架起“千里共富桥”(三) 一块原生态腊肉,润了舌尖、旺了乡村

■记者 张力 通讯员 王西泽

这是一块外观黝黑的腊肉,切片放入口中一嚼,瘦肉不柴、肥肉不腻,就连菜刀和案板都留下香味,因此它有“刀板香”的别名。

制作“刀板香”的食材,是生活在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的土猪,它们吃的是玉米、南瓜、萝卜,喝的是山间清泉,养满一年才会出栏,正是“小时候的味道”。

3月24日,记者走进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义龙新区雨樟镇并嘎村,长期以来,村民依靠种植薏米和水稻维持生计,春节前才会杀头土猪熏制腊肉,从来没有人想到这里藏着致富密码。

乡间美食进化成富民产业近年来,宁波市菜篮子协会副会长、宁波鼎鑫柯迪贸易有限公司总经理戴耀伟也在寻觅原生态土猪的稳定货源。“现在,大家嘴巴更‘刁’了,许多人不爱工厂化养殖的‘半年猪’,更爱原生态散养的‘一年猪’,口感和味道好得多,制成的腊肉腊肠风味独特,我希望把它端上更多浙江人的餐桌。”他说。

让“刀板香”从乡间美食向富民产业进化的“功臣”,是宁波市公安局奉化分局民警陈南。2021年,他作为宁波市公安局落实部地帮扶黔西南州的“特派员”,在并嘎村租了间房子扎根下来。

“陈南来村里没几天,就把村里摸了个透,他建议我们搞腊肉加工厂,带动村民养猪,帮助大家增收。那时有个剧组在村里拍摄,陈南买了两块腊肉送给剧组,他们吃后都说好,陈南就开始推销,我第一次知道还可以这样搞。”并嘎村村支书郑洪回忆道。

从腊肉厂建设、产业谋划、生产销售、运营管理……陈南等民警把现代理念带进古老的并嘎村,引入全国知名富村——奉化区滕头村的乡村振兴资源,对腊肉产业实现公司化运作,建起农民合作社性质的腊肉厂,创建“滕嘎香”品牌。

“他建议我们做腊肉时,盐要少放点才能符合客户口味;我们切割、包装腊肉,重量有多有少,觉得差不多就行了,但是他规定每包腊肉宁可多给一些、不可缺斤短两;我是看着小猪长大的,对肉质很放心,但是他坚持要给腊肉做质检报告,说这样才能让客户放心……”说起陈南的“吹毛求疵”,郑洪如数家珍。

为了让农户增收和稳定货源,“滕嘎香”腊肉厂开出的每公斤猪肉收购价要高于市场价1元,制成腊肉卖到浙江后,每公斤腊肉仍有20多元利润。

61岁的村民湛开秀要照顾孙子,不能出门打工,她养了6头猪,喂的是自家地里的瓜果蔬菜,成本低于饲料。湛开秀掰着指头告诉记者,龙年春节前夕,她除了留1头猪过年外,5头猪以每头4000元的价格卖给腊肉厂,扣除养殖成本,她共增收1.5万元,全家都很高兴,而当地农活报酬一般为每小时10元。

宁波市公安局在浙江省公安厅的支持下深化消费帮扶,进一步拓宽线上线下销售渠道,发动公安机关、警察协会会员单位和有关企业,以食堂采购、职工福利等形式,积极采购腊肉等黔西南州特色农副产品。2023年,“滕嘎香”腊肉厂向宁波市销售腊肉20多吨,利润52万余元。

一块原生态腊肉,打通了农户养殖、加工包装、运输等产业链。郑洪表示,腊肉厂的红火,带动留守老人和妇女在家养猪,目前全村有500多头土猪,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下转2版)

平安时报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建立镜像或复制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