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版:交通要闻
  版面导航
·  车辆报废换新走上大数据新通道 新昌“浙里报废”已提供上门回收服务52万次
·  让爱车“优雅退场”
·  图片新闻
·  全省交通事故调查处理实战练兵比武竞赛举行
  上一版 上一篇
  下一版 下一篇
【字号    返回主页
让爱车“优雅退场”

■张宾芳

仅仅花了两天时间,新昌的储女士将自己的代步车以旧换新,还申领了2万元补贴。喜迎新车的同时,储女士也给了为自己“服役”10多年的爱车一次“优雅”的退场。

像储女士这样,通过新昌公安打造的“浙里报废”平台完成上门回收车辆服务的,目前已经超过52万次。“浙里报废”为群众和企业开辟出一条高效便捷回收换新的新通道,也将车辆报废回收流程推进了大数据升级赋能的“快车道”。

今年4月,一辆在杭州市拱墅区沈塘桥19弄停放了7年的“僵尸车”,因废弃太久、车内长草高过座椅,一度引起公众热议。随着社会发展,越来越多的“僵尸车”正在蚕食城市的公共空间,逐渐成为一种新型城市垃圾。“僵尸车”不仅占用了本就紧张的公共停车资源,还会带来安全隐患。

对于已经达到报废标准的车辆,为什么很多车主宁愿弃之不顾,也不愿意进行报废处理?据有关部门分析,对车辆报废重要性认识不足、手续繁琐、回收残值低等是主要原因。

影响报废车回收行业正常发展的,还有报废汽车黑产链。一些没有资质的“小作坊”违法回收、拆解报废汽车,由于缺乏环评手续和环保设施,不规范拆解产生的车辆废油、废水、废气,容易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篡改机器信息、简单修复后“以次充好”售卖零部件的行为更是直接损害消费者权益,带来极大的安全隐患。

“浙里报废”平台正是针对这些亟待解决的难点痛点,在“车辆报废一件事”改革的基础上迭代而生。10余个部门200万余条数据接入、9大应用场景的打造,大数据的赋能,带来的是报废车上门回收更加省时省力、回收企业同台竞价提供更多选择、车辆以旧换新补贴申领进一步提速,更是从根本上抑制了黑产链的发展。

政务服务改革每迈出一小步,都是实实在在服务群众的一大步。“浙里报废”把车辆报废换新这件“小”事做得更方便、更高效、更透明,真正做出了惠及企业和群众的“大”成果,解决报废车辆难以“优雅退场”的痛点问题。

平安时报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建立镜像或复制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