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版:警事
  版面导航
·  快找 快领 快调 “三快”机制助力地铁警务效能提升
·  图片新闻
·  普陀公安织密民生“小案”防控网
·  收到返回的销赃款,业主才知被偷 民警借助“警事通”企业微信强化阵地管控
·  “乡村小作坊”治理中的“平安密码”
  上一版 上一篇
  下一版 下一篇
【字号    返回主页
“乡村小作坊”治理中的“平安密码”

■通讯员 屠颖 胡雨萍

“个人信息顶重要,密码账户保管好……”一条条朗朗上口的反诈宣传标语,在平湖市林埭镇共和村王桥15号服装小作坊上空回响,这支由林埭派出所组建的“小飞龙”无人机志愿服务队,正在配合从事基础警务工作的队员开展小作坊反诈宣传活动。今年以来,“小飞龙”无人机志愿服务队已开展反诈宣传42次,通过低空盘旋、循环广播防范电信网络诈骗的相关知识,提醒辖区居民要加强防骗意识、捂紧钱袋子。这种新颖又富有趣味的宣传方式,为乡村小作坊的治理增添新意。

林埭镇共有行政村11个,以小作坊为主要经营方式的小微企业遍布其中。凭借着低成本、易就业等产业优势,小作坊经济成为林埭镇产业发展中的关键一环。截至目前,已登记在册的小作坊有80家左右,吸纳近1000名外来流动人口就业。“乡村小作坊”使村民致富,但如何让小作坊生产经营平安稳定?“平安密码”是什么?

近年来,林埭派出所积极开展小作坊治理工作,着力于从源头化解小作坊安全生产经营风险隐患。对良莠不齐的小微企业主体,以及多而杂的流动人口从业者,通过严格落实登记制度、动态监管新增从业人员、不定期抽样检查经营状况、实时更新“一企一档”相关台账等方式,让危机隐患转化成能被“看见”的数据,治理工作更有效率。

不久前,林埭派出所联合村委会、消防站、劳动办、市场监管等部门成立专项整治小组,针对群丰村无证小作坊开展系列整治。对小作坊经营资质、安全生产条件、劳资关系等重点、难点问题,进行着力解决,优化小作坊营商环境、消除生产隐患。前段时间,共和村一家五金厂发生了火灾,林埭派出所联合共和村村委和消防队,组织村里的企业主前往事故现场做警示教育活动,为小微企业规范生产经营送上了“安全一课”。

平安时报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建立镜像或复制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