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夏毅 记者 邹霏霏
普陀山森林总面积912.3公顷,森林覆盖率55.28%,现有古树名木1300余株,有国家一、二级重点保护动植物18种,更有“地球独子”——普陀鹅耳枥原生母树,生物资源丰富。
为更好地守护这片古树名木,去年以来,舟山市公安局普陀山分局推动建立景区生态警务新模式,创新一系列工作举措,为古树名木构建起全方位的保护屏障。
部门联动 构建融合共治“新格局”
“这株高达12米、胸围2.47米的树,就是闻名遐迩的‘地球独子’——普陀鹅耳枥原生母树,树龄有210多年了。”每天清晨,普陀山生态警务联勤工作站生态警长宋力松都会和普陀山林场巡林员仔细检查母树生长态势,生怕其被人毁坏或遭到病虫害。待游客多起来后,他们边做科普,边及时阻止个别游客不文明行为。
为全时空贴身守护母树,普陀山公安将重要生态区分布与警务区划分有机结合起来,在距离母树不足10米的地方建立普陀山生态警务联勤工作站暨珍稀树种及古树名木巡查守护中心,并整合原河道警长、林区警长等职责,搭建“局队所”三级生态警长体系,明确生态警长基本职责和工作规范。
同时,以工作站为前沿阵地,联合园林、文物、生态环境和综合执法等部门,建立部门联合、信息联通、问题联排、隐患联治、工作联勤、执法联动的“六联”机制,打造集管理、服务、执法等为一体的综合体,全面提升景区基层生态综合治理能力。
科技赋能 织密智慧防护“安全网”
“这是鹅耳枥,这是千年古樟,这是罗汉松……”生态警长宋力松指着屏幕上的实时监控画面介绍,并逐一点开古树“身份”按钮,里面详细介绍了古树的基本信息、养护单位和健康状况等信息。
普陀山公安坚持科技引领,整合数据资源,联合普陀山公用事业管理中心共同研发“普陀山古树名木数智管理平台”,配套监控摄像头、土壤检测仪和倾斜监测仪等设备,借助地理信息系统(GIS)先进技术,对古树名木的树种、树龄、位置、生长状况等信息进行详细登记与实时监测。加强与华东师范大学、舟山市林科院等科研机构合作,充分利用国家林草局普陀山生态站的科研资源,对森林生态系统进行持续动态监测研究。
此外,普陀山公安按照景区生态巡查巡防工作要求,将普陀山岛科学划分成13个区域75个“细胞单元”,依托“公安大脑+智治护航”整体布局,建成运用“智佑景区”多跨场景,利用无人机、红外热成像仪、高空鹰眼、车载5G高清摄像头等前端感知设备,实现景区人、事、物等涉生态要素的24小时“立体感知”,撑起生态网格“安全网”。
警民共建 奏响绿色共生“协奏曲”
“先生,我闻到一股烟味,请问是不是你们在抽烟?”正在林中巡逻的吴大姐刚和几名游客擦肩而过,就返身快步追上询问。一名中年男子手指上捏着一根烟,连声说抱歉,并立刻把烟头灭了扔进垃圾桶。吴大姐是景区网约房经营业主,也是“山海守护人”生态义警中的一员。“我们和景区本来就是一体的,景区美好,我们才会越来越美好。”她笑着说。
普陀山公安紧盯国家5A级旅游景区生态建设需求,围绕“海域、河道、林区、田地、路段、项目、景区”等七大重点区域,整合吸收“洛迦义警”等群防群治队伍,组建东海柯渔员、岸线守望员、小岛瞭望员、绿色巡护员、景区联防员等7支90余人的“山海守护人”蓝色生态义警队伍,共同守护普陀山绿色景区。
“保护生态环境,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积极发动社会力量参与,鼓励更多人主动参与生态保护修复,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普陀山公安分局治安大队负责人说。“山上古木众多,请不要吸烟”“烟蒂不落地,景区更美丽”“美丽景区,你我共享”……一个个环保标识、一声声柔声规劝,生态警务正在普陀山景区展现着独有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