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版:平安人物
  版面导航
·  陈岩翔:鹰眼破积案,利刃守平安
·  单晓东:元气满满,驰骋在社区警务“赛道”上
  上一版 上一篇
  下一版 下一篇
【字号    返回主页
陈岩翔:鹰眼破积案,利刃守平安

■通讯员 钟冉 王基诺

他高大的身影出现在案发现场时,大脑高速运转,破碎的证据链在他脑中重新拼接,最终真相浮出水面;他练就的一双“鹰眼”能在作案现场扫描尘埃下的蛛丝马迹。这位被称为“公安鹰眼”的破案高手叫陈岩翔,现任杭州市公安局钱塘区分局刑侦大队技术中队中队长。

2024年,陈岩翔带队侦破尘封19年的“2005?4?6”上沙村故意杀人命案积案,五赴东北追凶,行程万里,开创性地将某一刑事技术领域与侦查排摸手段相结合来侦破案件,成为全省首例。

2004年,陈岩翔从事刑侦工作,2022年任杭州市公安局钱塘区分局刑侦大队技术中队中队长。从警21年来,他累计勘查各类现场1.2万余起,直接间接侦破案件3400余起,连续15年现行命案破案率达100%。今年6月,陈岩翔获评第二十届杭州市道德模范(平民英雄)。

跨省追凶:侦破19年命案积案

2005年4月6日深夜,原杭州市经济技术开发区上沙村,40岁的卢某某在家中遇害,凶手逃之夭夭。尽管现场提取到痕迹物证,但受限于当年技术条件,案件陷入僵局。2022年4月,刚调至钱塘区公安分局刑侦大队技术中队的陈岩翔接过“接力棒”。通过刑事技术锁定犯罪嫌疑人在东北后,他与民警韩冰从吉林到山东,再到辽宁、黑龙江、河北,足迹遍布半个中国。2022年11月,在山东烟台长岛搜集证据时,陈岩翔的马丁靴突然开胶。此时的长岛正是旅游淡季,岛上居民大多都前往烟台工作,岛上为数不多的修鞋店都已休业。他在五金店买了管“电焊胶”,在前往大连的船上把鞋底粘好,继续开展走访排摸工作。深夜回到住处,他绘制“思维图谱”,梳理思路,最忙时一天只睡两三个小时。2024年4月,他们在东北某地找到关键线索,连夜整理材料,抢在20年追诉期前将真凶押解回杭。

被害人家属送来锦旗,嘴角颤抖着向他表达感谢。陈岩翔说:“这是集体的功劳。”他记得追捕路上老乡递来的热帖、老侦查员塞在他包里的晕车药……这些温暖与破案的喜悦一样令他难忘。

破解迷题:让沉默物证开口“说话”42岁的陈岩翔已两鬓染霜,聊起案件时眼睛发亮,语速加快。他总说:“每个现场都是待解的谜题,哪怕只有万分之一的可能,也要把线索抠出来。”

2006年,一家房地产公司现金被盗,陈岩翔在墙角地面上发现半枚模糊的灰尘鞋印,蹲在地上比对了两个小时。根据鞋底花纹的细微差异以及内部人员作案的可能,他很快锁定盗窃嫌疑人。

最让陈岩翔难忘的是一起野外抢劫案。中心现场被风雨冲刷得几乎没有有价值的线索,他带着队员在草丛里找了3个小时,手指被荆棘划出道道血痕,最终在灌木丛找到一件带血的外套。“物证不会说谎,关键是你得弯得下腰,耐得住性子。”他常对徒弟们说。

父辈传承:刻进骨子里的刑警本色“我爸是我的偶像。”陈岩翔的北方口音里带着骄傲。陈岩翔父亲曾是内蒙古自治区扎兰屯市公安局巡警大队大队长,幼时的他最爱缠着父亲讲曾“以一敌四斗歹徒”的经历。父亲办公桌上那本泛着油光的笔记本,记满案发时间、鞋印纹路、嫌疑人画像,像“破案秘籍”。

2004年,陈岩翔从中国刑事警察学院毕业后,带着父亲笔记本复印件来到杭州。在萧山区公安分局工作时,他曾靠比对多起盗窃案现场的螺丝钉划痕,串案侦查锁定一个跨区域流窜团伙。“现在技术进步了,有了大数据,但‘抠细节’的劲儿不能丢。”他办公桌上新笔记本里画着各种痕迹示意图,旁边是父亲当年用过的放大镜。

这些年,他带着队员破获案件的案卷摞起来有半人高,“浙江好人”“浙江金蓝领”等荣誉证书塞满抽屉,但他最珍视的还是群众送来的感谢信,“再血腥的现场我都不怕,就怕辜负老百姓的信任。”

当被问及破案的“秘诀”时,陈岩翔指了指头和胸口说:“用脑思考,用心坚守。”这是他从父亲那里继承的“警魂”,也是刻进骨子里的刑警本色。

平安时报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建立镜像或复制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