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版:平安人物
  版面导航
·  周琳:以忠诚擦亮藏蓝底色
·  陈力:与犯罪分子“隔空交锋”
  上一版 上一篇
  下一版 下一篇
【字号    返回主页
陈力:与犯罪分子“隔空交锋”

■通讯员 范涨

7月19日,由浙江省公安厅和省总工会联合举办的2024浙江省刑事技术技能竞赛在杭州落下帷幕。经过紧张激烈的角逐,温州市公安局鹿城区分局刑事侦查大队民警陈力,凭借扎实的理论功底、过硬的技术能力、出色的现场发挥,获传统勘查项目个人一等奖。

从警12年,陈力以匠心坚守平凡,参与勘查案件2600余起,依托专业技术让痕迹物证“说话”,通过抽丝剥茧确定案件侦查方向,为案件侦办寻找突破口。

刑事技术“小白”的成长

2012年,陈力从浙江警察学院刑事科学技术专业毕业,加入温州市公安局鹿城区分局刑侦大队,成为侦术中队的一员,圆了自己的刑警梦。

纸上得来终觉浅,理论与实际是不同的。第一次勘查犯罪现场,第一次接触尸体,第一次面对受害者家属,比在学校书本上、照片和影像资料中呈现的,更给人以冲击。彼时,初出茅庐的陈力跟着前辈学习,每一次出现场,他都当成是对自己的挑战和考验,是历练和学习的机会。在为前辈一次次传粉、打光中独立思考成长。

让陈力印象深刻的是刚参加工作时和前辈一起出现场。那是盛夏,在一间不到10平方米的出租房里,室内温度将近40摄氏度,高温加上不透风,整个房间像一个蒸笼。而前辈却没有丝毫怨言,从门锁到窗户再到柜门抽屉,一次次反复仔细地提取物证。陈力在旁边看着前辈早已湿透的警服和脸上不断滴落的汗水,他似乎在那一刻,明白了身为一名刑事技术警察的意义。

寻找痕迹物证去靠近真相如今,在刑事技术岗位12年,陈力已成为业务骨干。刑事技术勘查是刑事案件侦办的起点,陈力和同事要做的就是尽快通过分析研判痕迹物证,确定案件性质、明确侦查方向及侦查范围,寻找并固定犯罪证据。“勘查不仅是采集,更要动脑筋,根据有限的线索,努力去还原作案路径和真相。”陈力说。2021年7月,在对一起要案的现场勘查中,陈力从现场遗留的一枚足迹入手,一路寻踪,发现楼道和天台也有相似足迹,再扩大勘查范围,追踪到某小区一住户门口。这成为锁定犯罪嫌疑人的关键证据,为侦办案件指明方向,仅8小时就抓获犯罪嫌疑人。“一粒尘、一根发,都可能是突破口,都需要耐心、细心对待,差之毫厘、谬以千里。”陈力坦言。凭着这样的信念,每一次出警,陈力都是千方百计寻找现场的每一处痕迹物证,分析研判,不断缩小案件侦查范围,靠近真相。

群众的需求都是重要的事

12年,几千次勘查,面对各种各样的警情,每一次陈力都耐心、细致地对待,“对于受害人来说,他们可能是这辈子唯一一次报警,我们必须以高度的责任心来对待每一个报警人。”

今年6月,李先生报警,称自己车内财物被盗。由于最后看到财物已是数天前,车辆也一直在使用中,所以何时被盗、在哪被盗都难以确定。虽然破案难度大,陈力出警到现场后,还是细致地采集到车里不起眼的几处痕迹,最后通过研判,成功抓获盗窃嫌疑人。

陈力不仅要参与大案要案,还有日常接报的遗失物品、丢失钱财等“民生小事”。

去年8月,陈力接到派出所的求助,辖区某公寓一位90多岁的老人放在家中的8万元现金不见了,怀疑被盗。

陈力到达现场后,发现现场无他人入室痕迹,根据老人的口述,放置现金的衣柜也并未被翻乱,于是陈力推测应该是老人将现金放在家中某处后忘记了。

事实证明,他的判断是对的,陈力最终在衣柜旁边的一垃圾桶内发现一个黑色塑料袋,里面正是8万元现金。“不管是不是案件,不管是大案小案,只要是群众需求就是重要的事。”陈力说。

不同于办案民警的抓捕审讯、冲锋陷阵的“短兵相接”,陈力面对的是通过心细如发的观察和沉着冷静的分析与犯罪分子“隔空交锋”。“让物证‘说’出真相,付出再多努力都值得。”陈力说。

平安时报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建立镜像或复制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