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张先登 通讯员 王仕鹏
绿色钉子串联起25公里生态巡查主干道,蓝色钉子标注14家3A级以上景区及民宿集群,紫色钉子锁定11处环境风险源,黑色钉子标记28名需要着重引导的人员动态,红色钉子则见证17个生态顽疾的拔除历程……
在安吉余村的大余村生态警务联勤共治工作站内,一幅布满彩色图钉的毛毡地图无声述说着生态治理的创新实践。这套“五钉工作法”通过钉线路、钉区域、钉风险、钉人员、钉问题的精准治理,构建起“巡查—预警—处置—监督”的全链条生态守护机制。
站长张忠心指尖划过蜿蜒的绿色图钉轨迹:“这条巡查线路覆盖浒溪全流域,发源于天荒坪大溪村的清流,经白茶祖保护区、仙龙湖湿地奔向西苕溪。”巡查日志显示,生态警长们日均徒步2万多步,对万亩竹林等生态敏感区实现“一林一警”精准守护。
蓝色图钉聚焦的生态旅游带,见证守护与发展的平衡智慧。天荒坪民宿集群的603家民宿全部接入生态监测重点区域。“景区民宿遇到问题,就能直联责任警长。”张忠心展示工作站的巡查联动台账,今年已调解旅游矛盾纠纷100余起,制止违规倾倒建筑垃圾17起。
紫色图钉标注的风险防控网,藏着科技赋能的治理密码。工作站大屏上,“大余村生态警务联勤共治平台”正实时分析无人机传回的图像。去年秋冬季,通过“高空鹰眼+地面铁脚板”的立体巡查,秸秆焚烧发生率同比下降61.5%。
黑色图钉背后的转化故事,演绎刚柔并济的治理哲学。在张忠心的不懈努力下,15人完成从“破坏者”到“守护者”的转变。曾经的电鱼者王某如今佩戴着“生态义警”红袖章,他提供的线索帮助清理浒溪地笼123条。上交15只捕兽夹的邱某龙,现已成为护林宣讲员。
红色图钉的拔除历程,则彰显多元共治的生态合力。今年年初,浒溪河道异常采砂线索经“绿盾在线”系统流转,生态环境、资规等多部门启动“云端会商”,15天完成跨部门证据链固定,7名违法人员被行政处罚。17枚红色图钉的消失,记录着“问题不解决不撤钉”的治理决心。
在“大余村生态警务联勤共治平台”的屏幕上,实时跳动的数据勾勒出大余村的生态脉搏。当巡防无人机掠过苍翠竹海,镜头里的彩色图钉如同生态治理的神经末梢,正织就一幅“全域美丽、全民共富”的新时代“富春山居图”。